高校实验室是进行实验教学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场所,是对学生实施综合素质教育、技能训练和科技创新的重要课堂。随着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和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的深入开展,实验室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实验室安全问题变得尤为突出。
针对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现状,深入剖析事故形成的原因,探究实验室安全管理对策,是非常必要的。
一、事故发生的表现形式及原因
1.1火灾事故
火灾性事故的发生具有普遍性,主要原因是:①忘记关电源,致使设备通电时间过长,温度过高,引起着火。②操作不慎,使火源接触易燃物质,引起着火。③供电线路老化、超负荷运行,导致线路发热,引起着火。④乱扔烟头,接触易燃物质,引起着火。
1.2爆炸事故
爆炸性事故多发生在具有易燃易爆物品和压力容器的实验室。主要原因是:①违反操作规程,引燃易燃物品,进而导致爆炸。②设备老化存在故障,造成易燃易爆物品泄漏,遇火花引起爆炸。
1.3毒害事故
毒害性事故多发生在化学类实验室。直接原因是:①违反安全规定,造成误食中毒。②设备设施存在故障,造成有毒物质泄漏,酿成中毒事故。③管理不善,造成有毒物品散落流失,引起环境污染。
1.4机电设备伤人事故
机电设备伤人事故多发生在机械工程类实验室,事故原因是:①操作不当或缺少防护,造成挤压、甩脱和碰撞伤人。②违反操作规程或因设备设施老化而存在故障和缺陷,造成漏电触电和电弧火花伤人。
二、安全管理现状
2.1硬件方面
①安全资金投入不足,安全设施更新换代较慢。②个别实验室设备陈旧,线路老化,火灾隐患多。③场所拥挤,安全通道被占用。④消防设备配备不足,甚至过期。
2.2软件方面
①安全意识淡薄,责任意识不强。②安全管理不规范,督查力度不够。③宣传教育不力,安全知识欠缺。④部分人员素质不高,警惕性不高。
三、安全管理对策
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应加强安全教育,增强安全意识,健全管理制度,明确安全责任,逐步形成人人讲安全,事事讲安全,时时讲安全的人文风气和行为习惯。
3.1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加强责任心
学校必须建立有效的安全责任制,签订岗位安全责任书,明确界定安全责任范围和职责,加强责任心。认真制定安全管理制度、仪器设备操作规程和危险化学药品的使用方法等并上墙或上台明示,重视做好实验室安全常识的宣传工作。
3.2加强安全教育,提高安全意识
在加强安全教育时,应分类进行。对教师,要求把安全知识教育贯穿课程始终,掌握仪器、设备的操作规程,对使用的化学药品、试剂的使用注意事项要心知肚明;对学生,课前就要进行安全教育,让学生熟悉实验室的环境,了解实验操作规程、实验流程及化学药品和设备的使用方法。学校应把安全教育作为学生实验课程考核内容并实行一票否决制。
3.3加强实验过程的监督与指导
学生实验课安全是实验室安全管理的重要方面。由于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时,对实验内容和仪器设备操作还不够熟练,最容易发生各类安全事故的,所以实验指导教师要密切注视每个学生的实验过程,发现错误要及时纠正,防微杜渐,避免事故发生。
3.4实验室安全运行管理标准化
主要是制订以实验室安全运行为目标的实验室安全管理全过程的各项详细的、可操作的管理标准,并在管理中严格贯彻和执行。
3.5实验室安全条件标准化
主要是保证实验室房屋及水、电、气等管线设施规范,实验室设备完好,实验室布置合理、通道畅通,安全标志齐全直观,安全防护设施可靠,并要依此制订相应的各项标准,作为建设和检查的依据。
3.6实验室安全操作标准化
主要针对各实验室的每个实验制订操作程序和动作标准,实现标准化操作。
3.7加强人员的岗位培训,提高业务素质
建立一支责任心强、业务素质高的管理队伍是做好安全工作的前提,是高校创造安全、和谐校园的重要保证,通过安全知识讲座、事故案例分析、安全器材使用、法律法规等教育培训,尽快提高人员业务素质。
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对建设“平安校园、和谐校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是一项要不断完善、常抓不懈的基础性工作。